欢迎光临 公魁教育官方网站Welcone to NBS Survey Office in Nanning
咨询热线 15277183717

课程介绍
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考试信息 > 公务员考试 > 国家公务员 > 考试信息 > 正文

国考前千万别对这类题放松警惕!

更新时间:2018-11-16 16:13:48点击次数:3881次字号:T|T

做申论题时,你经常能看到这句话:


请概括材料X中关于Y方面的“问题”


这类题在历年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,并且技巧性强。恰恰因为这样,考场上大家会觉得这类题难度低,容易放松大意,继而出现找不准要点、语言啰嗦、条理不清的情况。


那么如何跳过障碍,解决“问题”呢?公魁教育教你三招,让你瞬间搞定“问题”,这个大问题。


一、精细入微,寻寻觅觅输入标题


何为问题?顾名思义,就是一些消极的、负面的、不好的东西。


题目让概括、梳理问题,那么首要就是把问题找出来。这就要细致认真地读材料,像捉迷藏一样把隐藏在材料中的“问题”一个一个找到,如何炼就这双慧眼呢?


【第一招,直接摘抄】


很多“问题”不喜欢拐弯抹角,巴不得大声冲你喊:“来抄我啊,来抄我啊!”。它们素面朝天,不经任何粉饰地分散在材料中,就等着你直接挑出来,照样摘抄就是答案了,只要你细致认真,知道“问题”的相貌特征,拿下它就如同囊中取物一般。


你是不是想问,“问题”的相貌特征是什么?


问题的共同特征就是表述消极。


如以“不”开头的“不科学、不合理、不到位、不均衡、不完善、不健全、不足”等,“不”后面跟上积极的词。


又如“缺乏、缺少、匮乏”等后面跟上具体的名词。


再如,名词后面接的形容词“少、低、差、弱;陈旧、单一”等等,这些都是标志性的词汇。


看到它们,就可以直接摘抄下来,即为答案。


例如,“他们看手机、刷微博、看微信,真正读书的人太少了”短短一句话里,“少”就是标志性的表示问题的负面词汇,直接摘抄“读书人少”就能拿到分。


又如“近些年来,一些地方施行撤点并校。撤点并校在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,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的同时,也带来了部分学生上下学路程远、交通安全隐患多、生活成本增加等新问题。”。其中,路程“远”、“隐患多”、“成本增加”,为典型的负面、消极词汇,可直接摘抄,即为撤点并校的问题:路程远、交通安全隐患多、生活成本增加等。


【第二招,揭开数据、案例的“面纱”】


还有些“问题”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,需要你来“猜”——它们的惯用伎俩就是抛出一些数据,来扰乱你的“心神”。


在看到有数字、百分比等出现的时候,就要敏感地意识到,虽然数据本身不重要,但是此处可能有答案。


例如“有关调查表明,目前全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,其中,中小学生中的心理障碍者占21%~32%;大学生中的心理障碍者占16%~25%,而且还呈现上升趋势。”这里没有明显的表示问题的标志性关键词,但是我们数据的分析中,不难看出,这些百分比无疑就是想给我们传达一个问题,就是“心理问题普遍突出。”


又如案例型材料“招来了女婿,气走了儿子。各个地方都是这样,厚彼薄此成了通病!”B市土生土长的科研人员小姚说道,“同样的学历、同样的职称,就因为我一直在本地,来路不同,待遇差距就这么大?果然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?这让我们这些兢兢业业的本地人有些寒心。”同样没有问题提示词,但是在案例前通过“各个地方都是这样,厚彼薄此成了通病!”已经概括了就是“人才引进工作厚此薄彼”的问题。


所以遇到案例型材料不要慌,去前后找一找有没有概括好的句子,没有的话再根据材料语义进行概括。


【第三招,体察逻辑,揣摩“圣意”】


这第三招的炼就,需要逻辑反推。对策可推出问题。


比如医生说你应该加强锻炼了,问题就是你缺少锻炼。“政府应该多和市民沟通互动,针对各种疑问,专家学者应耐心解释,而不是把他们认为正确的信息一股脑“塞”给市民。”应该表示对策可推问题:政府缺少互动,缺少解释。


察言观色,注意逻辑反推,是助你考场上得高分的利器,多掌握一些套路,就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哦。


二、同意合并,避免重复



通过上述三招,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,把分散在材料中的答案要点找到后,不要忘了对相同意思、表意重复的答案点予以合并,进行整理,概括问题的题目通常字数很有限,不要让重复的信息浪费答题纸上宝贵的格子。


如:“《M日报》接连发表《PX到底有没有危害》《解开PX的神秘面纱》等一系列文章。这些文章均普及PX项目知识为主,而未提及该市PX项目上马的相关信息。”从此句可以看出,M市政府在推动PX项目的过程中存在不足:上马信息不公开。接下来一段:“……石油专业的陈明希望看到项目选址等公示信息,可是没有。”从这句也可以得出问题:项目选址信息不公开。因而为避免啰嗦、表述简洁,可以将选址信息不公开、上马信息不公开并为一点:上马、选址信息不公开。


三、分门别类,道法自然


概括问题的题目通常会有“分条作答”的要求,如果没有分类的特殊要求,将找出的答案进行同意合并整理、分条罗列即可。


如果题干和要求中出现“层次分明”、 “分类合理”、“归纳”、“种种”这样的字眼时,这就要求我们还需将答案分成不同的类别来呈现。

关于分类,不建议硬性模板化地一定要遵照什么通用的“分类大法”。材料往往自带逻辑,在遵照材料的逻辑基础之上,轻松应对分类,即“道法自然”。


有的材料介绍某种问题,体现了政府、个人、媒体等不同主体的责任,那么在梳理问题、进行分类归纳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主体来分类。


有的材料体现了不同维度,如制度、监督、宣传等。还有的按不同领域分,如“政治—经济—文化—社会—生态”等。


国考前可以有意识地记住这样几个分类的角度,在看不出材料逻辑时,组织答案也同样可以实现“按图索骥”、有序分类。


“问题”的应对招数,学会了没?

火眼金睛,找到问题,

再进行符合材料的自然整合,

就可以妥妥地拿下这一类题目啦。

(编辑:gxgkjy)
在线咨询